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于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和国内问题有着明确清醒的认识。毛泽东陆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国家元首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前往机场欢迎。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新生主编《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三条方针”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的含义,并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
2 . 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周期的起点1919年、1949年、1979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图”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尼克松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地抓住中国。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古哦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摘编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下列特征: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然不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呈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二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时政评说》
请回答:
(1) 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2016-12-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新乡延津县一中高一下期开学考文综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以及建交对象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与成就。
2016-12-1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双流中学高一下期入学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