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恢复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国家也积极开展了对外贸易,促进内外交流。国家实行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由国家贸易部统一管理外贸业务。在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一方面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并积极开展同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西方其他国家在“封锁”“禁运”问题上的矛盾,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活动。到1952年,我国已先后同苏联、印度、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或发展了贸易关系。该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64.6亿元。而且,从1950年起,我国就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进口货物中,奢侈品几乎绝迹,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生产资料得到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九五七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一百零四点五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六十四点六亿元)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在贸易构成上,一九五七年我国出口贸易额构成:生产资料占百分之九十二点七,消费资料占百分之七点三。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充分利用对外贸易来进口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加快经济的发展。在出口贸易额构成上,工矿产品的比重逐渐增加。一九五二年工矿产品出口额在全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十七点九,一九五七年则提高为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提高说明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进行经济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只要有可能,尽量争取同一切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发展国外市场。……早在1954年,他就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摘编自《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力更生和对外交流关系的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研究国际安全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讨行为体互动的主要方式与表现。一般来说,行为体的互动总是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合作,这种两重性实际上就是国际安全关系的根本特征。行为体能够共存于一个共同体中,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享的价值、规范与利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行为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都是作为主权者行事,因此它们的互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的一面。通常。

在发生安全关系的行为体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因素总是动态的与不平衡的,有时冲突的因素多一些,有时合作的因素多一些,在有些问题上冲突的因素多一些,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却可能合作的因素多一些。

——摘自李少军《“冲突一合作模型”与中美关系的量化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06-15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的主要是美国。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中合法代表席位的恢复;在中国周围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派遣间谍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参与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和轰炸。同时,美国和蒋介石还于195013日专门订立一项协议:美国供给蒋介石集团16艘军舰、5个师的武器装备、雷达及飞机修理设备,并继续拨付援蒋的剩余款项。但杜鲁门于15日又发表一个声明,声称此时美国无意在台湾取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也不想利用其武力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卷入中国的内争。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持了高度警惕,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717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1973319日,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再次,对苏推行“缓和”外交。在保持同苏联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最后,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敌视新中国的表现及中国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05-01更新 | 27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02
2021·全国·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1128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其主要内容是:一,亚洲已进入摆脱殖民统治、民族独立的新阶段;二,亚洲人要用“王道”战胜西方列强的“霸道”;三,要战胜“霸道”,亚洲民族必须联合,诉诸武力;四,俄国已打破了西方的“霸道”,是亚洲各国的榜样;五,关于日本,孙中山说:“日本民族既得了欧洲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亚洲王道的本质”,希望日本国民在此两者之间做出详审慎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11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顽固推行反华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联苏反美“一边倒”战略,把美帝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赫鲁晓夫上台后,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摘编自舒建国《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内涵及其实践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反帝思想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反帝思想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思想变化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国际身份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最大盟友”“反抗美国主义侵略的主力之一”“国际现状的主要挑战者之一”。20世起70年代,中国重新调整了国际身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身份的调整续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国家”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

——摘编自欧阳泽华《对新中国外交的总结与思考》

材料二 回顾70年峥嵘岁月,中国外交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是时代主题上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二是政治格局上,“从对格局的成员转变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伙伴”,编织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周友遍天下”的良好局面…”五是世界方位上,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摘自郑立《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并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调整了国际身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举措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年,美国政府派遣军事观察组到达延安。延安举行了热烈的庆祝会。《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中国不但在战时要求国际反法西斯的团结,以求得民族的独立,而且在战后也要求国际的和平合作,以推进国家的建设。”

1945年11月28日的《中央关于对美蒋斗争策略的指示》指出:“我们目前在以对蒋斗争为中心时……另一方面有时(甚至只是形式上的)也可中立美国,以减少我们一时或某一种程度的困难。”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现在对于美国政府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是没有怀疑的了。”1946年11月蒋政府与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至此,中共已彻底地认识了美国的全球利益与中国革命是不相容的,断了与美合作的念头,并采取了反蒋必须反美的政策。

——摘编自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4—1946年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政策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及采取的外交政策。
2020-11-2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全国名校2020年高三5月大联考(新课标I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外援助工作,将其视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谊、打开外交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是蒙古、越南、朝鲜以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援助被认为是“严肃的政治活动”,其政治色彩浓重。1976 年以前,中国共向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援助内容有现汇、物资、技术、工程和劳动力等。1977 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将此后对外援助的金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定为不超过 4%。20 世纪 80 年代,“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新原则提出,对外援助逐渐演变为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更加重视以援助带动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是新中国历届政府在进行对外援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李云龙 赵长峰《从“无偿”到“互利”:中国对外援助的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援助的阶段特征及转型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援助转型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 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 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 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 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 了 ‘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 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 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 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 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 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是: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与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与此同时,两国还签订了一些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以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军从旅顺撤出,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的建设费用。苏联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摘编自黄日涵、姚玉斐《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当中斗争性较为明显。而从1954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方针是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

材料三   70年来,中国人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以来新中国外交思想发生了怎样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不再是“苏联的最大盟友”,并增加了“核大国”“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号召者”等国际身份。70年代,中国不但与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还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这个时期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宝贵的国际身份。80年代,中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身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融入者”等新身份。90年代,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国家”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同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展开全面、正面的对抗,只有在事关危及全球和平与发展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或重大经济利益等原则性问题上,才有必要与之进行斗争。

——摘编自欧阳泽华《对新中国外交的总结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