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195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采取了哪些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1953年前后提出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的国内外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简要辩证评价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思维。
2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以下不属于当时签订此文件背景的是
A.美苏冷战,日本成为美国远东反攻的桥头堡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D.中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趋同
3 . (19)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图一是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图二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1972228日)。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材料三       当中国宣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时,20171218日,白官网站发表了以“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为题的报道,美国也宣布进入一个“新时代”。相较于“冷战”结束以来几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份报告在对华关系上变得消极许多。

中美关系已经转变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这一转变使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存在不少机遇。

——整理自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中美关系》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导致三个时期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变化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采取“一边倒”是中共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寻找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的伙伴等方面的现实需要。

有些学者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美国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认同,以及对国际政治形势的估计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必然胜利的思想理论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共的国际政治立场就是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摘自董振瑞《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研究述评》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概括上述两个观点的分歧。你赞同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原因。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外交努力。
2021-03-0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由材料一可知,当时清朝部分官员的对外态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对外态度的形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依据上述全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美国和苏联贸易额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表,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状况的不同,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020-11-02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进步的外交理念是支撑外交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二 在1969年8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中,尼克松决定表态。他提出了当时令人震惊的说法,他说,当前苏联对美国来说更为危险.熟悉尼克松思路的人都应该猜得到,在中国问题上,地缘政治超越了其他考虑.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

1969年,当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折时,四位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奉命总结各项策略选择。他们在向毛泽东陈述为何需要与中国当时的死敌——美国打开关系时,就引用了《三国演义》的内容。……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中,毛泽东和他的左膀右臂们使用“防止战略包围"这个围棋的概念来看待中国所面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原则”。与建国初的政策相比,这一原则有什么发展?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70年代初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史实,分析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
8 . 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周期的起点1919年、1949年、1979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9 . 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期待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竟决定“日本将获有胶州租借地和中德条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中华民族对公理与和平的强烈渴望。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指出此次会议“背公理而逞强权”。陈独秀指出:“这个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爱国群众运动席卷全国。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在当时世界变局中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烈的反差”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
(3)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4)百年中国外交经历了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演进。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10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