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
“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2022-03-05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苏联政府曾以援助新中国建立现代海军为条件,提出使用中国军港并建立中苏共管的舰队,毛泽东等领导人则予以坚决拒绝,并指出“不会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不结盟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独立自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中国的土地和资产掌握在少数地主和资本家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摘编自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材料二   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以及杜鲁门政府有意将对华贸易管制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直接联系在一起,1950710日,英国内阁授权英国贸易委员会停止须发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许可证。从1951年到1952年,内地贸易在香港贸易输出额中的占比从35.96%下降到17.85%。1952年民间自行成立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开展贸易。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代办所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建交谈判,但同时却又须代表政府处理我国在英的侨务和商务问题。”

——摘编自吴浩、刘艳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4 .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B.固守建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政策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