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2016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圆满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2016年5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外长会议后会见记者时指出,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来,已经成功探索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国际组织模式,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机制之一,在很多方面成为了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网络版《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
(3)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 .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材料二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
2020-06-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外交受到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不断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社社会主义国家的的双边交往。由于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举出“抗日外交”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
2021-02-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开幕当日,伊拉克代表贾马利的发言用了很长篇幅来攻击共产主义,他要求人们对共产主义采取“防御措施”。后来又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贾马利的行列。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了著名“求同存异"命题。他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5年4月24日)

材料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2016年6月2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求同存异”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这次亚非会议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上海精神”的两个开创国,并简要评价该精神指导的第一个成功实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4月,周恩来在日内瓦机场发表讲话说:“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5月1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请周恩来和英国领导人文登会面。经过谈判,9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在日内瓦,中美双方先后进行了4次会谈,这是以后1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材料二   “文革”狂飙的突起使中国日益陷入全面动乱,迫切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好国内的问题。中国也希望中美和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大业。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表示愿意接待美国特使到北京会谈。5月17日,美国方面作出答复:美国总统本人准备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直接会谈。

——张保军《论中美关系的解冻》


(1)指出材料一中“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给“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的原因,简述此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6 . 独立自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政策和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苏联因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和以不同于苏联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将其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号召南斯拉夫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

——摘自王勇《苏南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材料三: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摘编自普通高中实验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处境。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在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综上所述,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观察员国的时间、地点和会议名称。
2018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018-11-22更新 | 228次组卷 | 8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