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

2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很快解体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 . 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C.重返联合国
D.实行不结盟政策
4 . 如表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党的文献中与外交相关的部分用语的变化。这可用于说明(     
文献用语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重要外交历史经验来继承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革命决不能输出”,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国际主义”不再被正式提起,“爱国主义”提法被延续下来
A.中共外交理念缺乏延续性B.我国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改变
C.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消失D.中国的外交立场发生了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目前中国已同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一直同国际社会密切合作,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处理各种国际争端,致力于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主持六方会谈从而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外交为国内与国际互动提供了平台,在为中国国内改革和治理提供资源和知识支持的同时,也把中国治理经验和发展史传播到国际社会,从而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

——摘编自方长平《新中国外交60年:成就、挑战与反思》

材料二进入21世纪,尽管中国推行和平发展路线,但按照西方大国的冷战思维,中国的和平壮大将会冲击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美国重返亚太后,东亚地区国际秩序就出现连锁反应,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空间正在受到挤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尤其是领土争端趋于严峻。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国际能源资源供给、海外公民安全等领域的外交实践增多,也需要中国适度调整外交政策以应对日益变化、扩展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胡宗山《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风格的形成、演进动因及其现实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面临的严峻挑战。
2023-02-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以下是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建交国数量变化柱形图。这反映出(     
A.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环境逐渐改善
B.“文化大革命”期间,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
C.加入世贸组织推动我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
D.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23-01-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角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观念表述

年份《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节选
1988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世界是否能够走向和平、稳定和发展,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也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1989从国际条件来看,全世界正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变化总的来说对我国是很有利的。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以集中力量搞好改革和四化建设。
1999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在不断强大和成熟,我们的任务也更重了,对于历史、民族和人类所承担的责任更大了。
2000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拥有全人类l/5的人口,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责任重大。
2005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6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国理当对世界有新贡献。
2013这一年,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联通四海,雁栖湖水拥抱五洲,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6G20杭州峰会牵动世界目光,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失调的全球治理开出新药方。
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18世界上仍有战争、贫穷、不公,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

——摘编自韩红星、陈锦《中国国家角色的变迁: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划分阶段准确,角色定位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并取得伟大成就。这40多年,中国同世界体系与秩序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者、挑战者、革命者到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的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布局: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为国与国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9~1979年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03日,中国政府复照苏联政府,表示欢迎立即建立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中苏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并在困难中有过相互支持。

中苏两国人民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苏联之后,中国又与其他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苏矛盾加深,直到边境上军事对抗。面对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新形势,毛泽东以联合求斗争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当苏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毛泽东从国际斗争的现实出发……我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在国际舞台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摘编自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年)的内在逻辑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所推行的外交原则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主要表现。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请你谈一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致力的重点是什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的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杨云龙、肖昊宸《“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   由于历史问题、社会制度等原因,到5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斯大林的逝世与朝鲜战争的结束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

——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

材料三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方针”,说明其历史意义及外交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