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年份
人口数(万)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顺治末(1661)
5720
5.2
康熙二十年(1681)
9000—10000
5.9
雍正六年(1741)
14341
8.9

一一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化(百万)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1500
4
16
12
1600
6
20
20
1800
16.3
27.5
29.0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人口七、八千万,英国群岛只有400万。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都是欧洲大陆的,没有一人是英国群岛的。在1500年之后,英国人口快速增加,其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英国却有17人(如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
——摘自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1)材料一折射了哪些信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以来英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和英国应对人口变化的根本出发点。分析近代以来英国人口变化与文化名人辈出之间的关系。
2014-04-23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大贡献,不在政治而在宗教上。天台、禅、华严三宗的出现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在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的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
唐朝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义净和鉴真。唐高宗咸亨二年,义净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天竺学佛学,搜罗并抄写佛经,共携回经、律、论约四百部。扬州的名僧鉴真,天宝年间,应日僧荣睿的邀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六次东渡,以六十六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传授戒律,并携去律宗、天台宗的经典,弘法传教……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胡如雷《唐史》
材料二 明朝万历八年(1580),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澳门,以后又陆续有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优待,在北京建立教堂。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曾经由徐光启等译成中文。
——摘自许大龄《明史》
材料三   1845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四 强国兴盛以后,很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它强盛时期实行的制度、政策以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奉为神圣,凝固僵化,不再与时俱进,减弱甚至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表现了唐朝文化怎样的大国气象?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造就这种气象的条件。
(2)材料二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什么还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外交往的发展呈现哪些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2014-04-23更新 | 6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