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以特殊商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内部泾渭分明的坊市界线被突破。商业活动范围由市伸展至坊,坊内店铺不断增加,营业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出现并迅速扩张。城市内部坊市店铺林立,发展为商业中心。

——摘编自冯兵《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有不少“不肯事清”的中国人,跟随海外贸易的航路逃往国外。清初,清统治者将这些不肯事清的所谓“汉人”的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莠民”和“自外王化”的“弃民”。“华侨入海,非奸则盗”“不是通番,就是叛逆”。为防止沿海人民出洋增强寓居海外“汉人”的力量,清政府对海外贸易及华侨出入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对于荷兰、西班牙等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清政府不闻不问。

——摘编自许肇琳《试析清代前期华侨政策及海外移民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秘鲁等地的华工及华侨受到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西班牙政府进行交涉,并派出容闳等官员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于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使西班牙等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随着与海外联系的加强,清廷特别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侨居海外的华侨绝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他们虽侨居海外,身在异邦,却心系祖国。在新加坡,“华民十五万,富甲各埠,除衙舍公产外,所有实业,华人居其八,洋人仅得其二”。1905年,陈宝琛发起组织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南洋华侨投资就达200多万元。

——摘编自韩小林《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期与晚期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华侨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贱农而贵末,则农人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策别安万民》

材料二   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

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
太平兴国五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255.40%
元丰元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0%
崇宁元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0%

——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内容反映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2-01-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研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

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二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之……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蜀郡在秦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秦国的天下粮仓和大后方,蜀地的粮食、竹简,还有木材、药材,名满天下。从蜀郡顺着长江而下可以直接攻打楚国。《华阳国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李冰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实地询问,“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在岷江出山口的弯道建造一座分水堤,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江,一条叫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还有就是人畜的生活用水;另外一条叫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巧妙地运用了弯道环流原理,能够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调节水流量。对此,汉代文献《风俗通》,里记载:“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

     ——摘编自王启涛《李冰和都江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冰能够修成都江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以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之势迅猛,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的富庶之地,时有“苏松赋税半天下的说法。苏州东丰盛以丝织等手工业生产发达著称,是经织业、印刷业、造纸业、建材业、造船业、酿商业等十几个行业的全国制造中心,西半域以商业贸易著称,有“天下财货莫不聚于苏州,苏州财货莫不承于周门”的说法。明清时期的全国市场是由三个主要商业网络所构成。一个是以长江中下游航道为干道而组成的东西向国内网络,一个是以京杭大运河、赣江、大庾岭商道为干道组成的南北向国内网络,另一个则是由东北到广州沿海的海运网络。以这三个商业网络为主轴,构成了当时的全国市场,而这三个商业网络恰好交汇子苏州地区,苏州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全国市场的中心。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福楼,百货骄国。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由此可见苏州其繁盛局面已非一般城市可以相顿额的了。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上海当时还是上海县,归苏州府官。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二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逸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1863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在惨烈的战争中,苏州损失惨重,直到今天,苏州市(范围略大一点)的人口数仍然没有恢复到1860年以前。实际上清代中期以来相对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在近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这种衰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到了民国初期,苏州更是褒败,街道愈来愈不整齐,房屋破败,市面愈来愈不景气,可以说是破落户的总汇了。邻城无锡所涌现出来新型民族工业更是让苏州望尘莫及,像荣宗敬、荣德生出自无锡而不是苏州。学者潘光旦说:“从今以后,有才力的人将以锡、沪、宁、镇为集中之点,而苏州将不免成为一个忙人游散之区,老人休养之地,死人埋葬之场。”近代史学家顾顿刚说:“苏州有一个最坏的性情,便是懒惰,他们注重享受,衣食住各方面很讲究,以至只能守着老家,不能向外发展。这实是数千年历史积累而成,也是农业中高度文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极不适合于这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这真是苏州人的危机。”

——摘编自何一民著《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傅衣凌先生所言“‘苏杭型'城市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苏州衰落的原因及对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2021-09-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商品经济长足的发展。当时,商品流通的活跃,市场关系的扩大及其影响的加强、商人资本的崛起、货币制度的飞跃,种种迹象表明,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要组合。

——摘编自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论准确,表述清晰)
2021-06-18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