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2007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的是
A.胭脂盒和胭脂瓶
B.珐琅瓷瓶
C.瓷器碎片
D.铜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
C.食盐市场己出现官商勾结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三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实施政策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怎样的心态?
(3)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种政策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景,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况
A.“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白天定时开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汉口开埠,它是传统商业市镇的兴起与鼎盛时期;二是汉口开埠至张之洞督鄂,它是早期现代化的萌动时期;三是张之洞督鄂至清朝灭亡,它是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论是从城市史的角度,还是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都值得加以总结。

——摘编自《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早期现代化的角度,以汉口在明清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
6 .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2017-1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湖南省博物馆曾复制总重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但复制品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的蚕宝宝比西汉时的要肥胖,吐出的丝明显要粗、重。于是专家们着手培育一种小巧苗条的蚕,再用其丝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复制品。这个案例不能说明
A.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B.西汉的素纱襌衣是纺织史上的瑰宝
C.汉代统治者极尽奢靡之能事
D.文物复制是尊重历史的综合性工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以棉、布贸易为基础形成了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及沿海的北洋、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五条航线。十八世纪后,上海棉布又大量转销欧美,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鸦片战争前夕,每年平均从广州出口海外的“南京布”就数达一百二十万匹……

——王守稼《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历史命运》


材料二   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 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得以经济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上海地区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7-1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还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并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也”。由此形成了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的良好传统,故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存量可以保证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的生活需求,但灾荒年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饥荒的发生和蔓延。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给参加农产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为期10个月的短期贷款,到期时如果粮食市场价格高于贷款额,农民可将粮食出售然后偿还贷款及利息;如果粮食市场价格低于贷款额,农民则不必归还贷款,而是将粮食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并且,对按政府计划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民提供补贴。

在19745万公顷的广袤耕地之上,美国农业形成了产业发展商品化、生产分工专门化、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纵观美国农业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摘编自《美国是如何炼成“粮食帝国”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维护粮食安全举措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农业政策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分化相权
B.重农抑商
C.不抑兼并
D.重文轻武
2017-11-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