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常态的情况下,他们(中国古代农民)是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古代中国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
B.统治阶级严酷统治镇压的结果
C.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
D.佛教、道教长期熏染的结果
2 . 唐代诗人杜牧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草市”的出现
A.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B.突破了政府对商品交易地点的限制
C.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坊与市的布局
D.促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2018-07-29更新 | 4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查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画像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仔细研读下图,判断这一画像砖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不早于

A.战国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部分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18-07-07更新 | 311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A.雇佣劳动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主要满足市场需求
D.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018-06-09更新 | 7910次组卷 | 45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坊市格局明确,官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
D.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10 .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
B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A.A
B.B
C.C
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