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风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

材料   春节已有4千年历史,许多习俗在先秦时已出现。春节正值一年农事活动全部结束,人们祭祀神明,祈愿福佑。同时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清明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在秋收之际,拜谢月神和土地神的庇护。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合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腊八节源于先秦时,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请回答: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的某些特点。请依据上述材料进行论述。

2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关键词表
废除井田
京师大学堂
郡县制
募役法
均田制
废除诗赋词章取士
建立县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长制
恢复高考

     阅读材料三,从“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2014-04-16更新 | 9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应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6)
2013-05-30更新 | 4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5 . 材料一     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在这五百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迁。
明清两代为期五百多年。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极不平常的。它苍黄翻复,屡有兴衰交替,又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而在这五百年西方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的变迁却相对缓慢。
⑴结合史实,从明清(前期)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
材料二 秦人知农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杨屾《豳风广义》
(2)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杨屾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2013-01-21更新 | 6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二)
6 . 材料一 今天的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段,自公元制59年西汉设置西域督护府,划入版图,开始进行有效管辖。西汉政府在这里驻兵屯田,在各重要关隘路口建有城垒亭燧,还用汉字发布政府文告。近年来,在新疆各地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汉代铁制农具和一些重要的水利灌溉设施,还有原产内地的杏核、桃核等农作物。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说:“驰(传递)命走驿(驿站),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来往)于塞下。”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摘编自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
依据材料,分析汉朝政府管理丝绸之路的作用。
2011-05-11更新 | 4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统一练习二(二模)文综历史卷
7 .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图片,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科技因素。
2011-05-09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文综历史卷
8 .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2010-05-08更新 | 8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2009年10月7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务实交流后,在台北成功进行了“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此次大展中,雍正书法、朱批,木雕嵌珐琅片“戒急用忍”挂屏、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雍正时期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局部,以及雍正吟阁图、雍正耕织图……都在展出。
(1)这些展品反映了雍正时期中国哪些社会状况?
中国著名桥梁设计专家林元培先生表示,伴着中国大陆大跨度桥梁建设的材料、设计理念、施工工艺等领域不断创新,建设台湾海峡大桥的技术已切实可行。

大陆方面单向给予台湾多项农产品出口的优惠待遇,使得近来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数量大幅增加,年出口值屡创新高。而大陆南方各省资源和劳力均很丰富,这跟台湾的情况完全可以互补。
近年来随着两岸直航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大陆已成为台湾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之一。
(2)试说明台湾海峡大桥在建设上应预防的自然环境问题,建军成后对台海间的贸易往来起到的作用。
2010-05-07更新 | 6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