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