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以下是反映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史料

A.日本书圣空海手迹

B.西安出土大食(阿拉伯)金币

C.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D.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E.日本遣唐使船模型

F.《大唐西域记》(玄奘)
(1)上述材料中可以为研究东亚文化圈史料的是:        可以作为研究唐代对外交往的一手材料的是:        (填写字母)
(2)古代中外交流存在不同方式。将下列历史事项按其交流方式填写完成(填写字母)
A.张骞出使西域B.翻译《几何原本》C.遣唐使来华
D.火药武器西传E指南针应用于航海F沿海口岸设立市舶司

方式历史事项
学术传播
战争行为
民间贸易
政府措施
2020-12-2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历史叙述.
内容出处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
“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盐铁论·散不足》
“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京师).”《隋书》

据此可知
A.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府经营B.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的原因
C.官营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D.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棉花传入我国的部分史料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出处记述
《南州异物志》
(三国·吴万震)
外微(海南岛)人有一种“五色斑布,以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为鵝毳,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棉。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织,在意小抽相牵引,每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南朝·范晔)
东汉明帝时,永昌郡(云南西部)的袁牢人已“知染采文绣,羁氍(jiduo,—种毛毡),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广志》
(西晋·郭义恭)
“梧桐有白者,剽国(在今缅甸)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
A.海南岛人最早植棉织布B.三国时棉花已广为种植
C.西晋时棉花从印度传入D.滇西怒江流域较早植棉
2021-07-29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诗词谚语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诗词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诗词或谚语解读
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B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青瓷的美丽色彩
D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边境战争阻碍宋代经济发展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者们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政府实行了工商食官政策。下列史料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B.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
C.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D.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汉皇家行宫建筑内墙所用陶砖,长31cm,宽25cm,厚3cm,表面所刻文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无)饥人,践此万岁。对于这一陶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统治者治世渴求 B.有利于研究西汉制陶业
C.是西汉典型的文献史料D.有利于研究西汉宫廷建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史料记载:“(明代)辽东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当时辽东出产的木材,大多是通过海运转往山东各地的。由于两地间“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夏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山东是辽东商人主要活动地区
C.辽东与山东经济联系紧密
D.山东民间贸易依赖于辽东地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民俗》中写道:“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据史料考证,宋代官府逐渐允许工商阶层服紫,工商阶层也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这表明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B.科举制推动社会风尚变化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D.经济发展影响等级观念
10 . 史料关于西周的土地制度有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这反映了
A.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2021-03-09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