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西汉氾胜之说“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说明
A.西汉人们开始懂得积雪保墒
B.精耕细作的农业受到了重视
C.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D.西汉人民普遍遵循自然规律
2021-06-07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新唐书》:“永徽(唐高宗年号)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宋史》:“公田最为民害,捻怨召祸,十有余年。自今并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由材料可知
A.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土地政策B.“土地”是古代政府赋税的保证
C.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农民的反抗有关D.现实问题影响着土地政策的制定
2021-06-01更新 | 353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朝时贾思勰著农书《齐民要术》,对于锄草他认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瓜果之属,皆如此也。”,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
A.分工细致B.是北方的主要经济形式
C.注重精耕细作D.收成完全取决于人力
4 . 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D.弥补财政的亏空
2021-02-05更新 | 1333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东汉水田模型

它反映了东汉时期
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
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指出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2019-04-13更新 | 302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
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
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当时士农工商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
B.当时通过经商致富的人比从事农业或手工业要快
C.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表明当时政府税收主要来自于商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