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国1949年—1952年工业的产值中各类经济类型的变化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年份 合计 全民所有制工业 集体所有制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绝对额
(亿元)
1949 140 36.8 0.7 2.2 68.3 32.2
1950 191 62.5 1.5 4.1 72.8 50.3
1951 164 90.8 3.4 8.0 101.2 60.1
1952 343 142.6 11.2 13.7 105.2 70.6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B.工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C.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2 . 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8年26个44.8%22个37.9%10个17.3%
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3 .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8.117.918.5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现代化模式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项目工业增值农业增值粮食(亿吨)
计划值14.7%4.3%1.9
完成值18%4.5%1.95

A.着手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制定的经济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6 .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

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018-11-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夏津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下表反映建国后若干年份的粮食数据,该表格最能说明的是
年份粮食数据1978年1980年1982年1984年
粮食产量(万吨)30477320563545040731
人均粮食(公斤/人)317324349390
A.八字方针提出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C.在中共八大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农村生产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支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9 .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三格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10 . 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16-11-18更新 | 3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