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022-06-22更新 | 8998次组卷 | 8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022-06-08更新 | 7008次组卷 | 89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新高一上学期素养竞赛历史试题
3 . 外来因素的冲击和本土因素的积淀促进了文明的转型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汁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

——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中国的精彩,就是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内,或者说是在一代人多一点的时段内,几乎完整地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开始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

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十来年,我们大致完成了以电力、内燃机、家用电器、石化工业、中高端基础设施等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张维为《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中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指出此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战争战败给中国造成的“巨创深痛”。有专家指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请从列强侵略方式与经济结构变动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推动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因素。并就此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认识。
4 . 如表是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我国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78年355167.6187.4—19.8
1985年2066.7808.91257.8—448.9
1988年3821.81766.72055.1—288.4
1991年7225.83827.13398.7428.4
1995年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7年26958.615152.811805.83347.0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对外开放的重心在沿海地区
C.加入WTO促进贸易发展D.开放步伐加快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022-03-17更新 | 482次组卷 | 11卷引用:浙江省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年画《工地上的实习生》。对其解读最合理的是
A.体现了新中国和谐的工农关系B.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全面实现
C.展现了工人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D.反映了“大跃进”下的狂热氛围
6 . 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B.传统经济结构彻底瓦解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照搬苏联模式弊端显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在北方地区考察时说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的讲话
A.成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B.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D.意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8 . 共和国的经济成长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从业人员按产业类别划分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乡村
建国后1952207291731615281885248618243
1953213641774417071914275418610
1954218321814718321813274419088
1955223281858518911852280219526
1956230181853524442039299320025
1957237711930021152356320520566
改革开放后198752783316631172693751978639000
198854334322491215299331426740067
1989553293322511976101291439040939
1990647493891413856119791704147708
1991654913909814015123781746548026
19926615238699143551309817861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9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2001年,党内曾把这一阶层界定为“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04年,十届二次人大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写入宪法。这一变化
A.说明了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B.体现出理论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C.折射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D.反映出我国社会结构的时代变化
2021-05-06更新 | 84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A)
10 . 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企业享有的产品销售、物资选购、人事劳动、工资奖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权利。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建立现代公司制
2021-02-26更新 | 617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