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在历史研究当中新闻图片因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往往受到学者的关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四幅图为一篇新闻报道中引用的图片,有关这篇新闻报道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瑞士关贸总协定总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A.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C.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2018-03-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试题2

2 . 史料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面对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宣布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APEC经济技术合作。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世界第三,2010年则上升为世界第二,对恢复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史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史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1)根据史料一,指出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
(2)史料二中的“大变革大调整”指的是当今世界哪些发展趋势?
(3)史料三中的“世界新秩序”和史料二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本质区别?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2022-10-07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44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在逆转吗?

有学者认为,作为与全球化相生相克的一个反命题,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此消彼扬、相互掣肘的一种历史进程,尤其在某一具体领域里,逆全球化的勃兴,往往意味着全球化的式微。反之亦然。研究这一问题时,某学者选择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   


这幅木雕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上,他可能是歌洲第一幅描绘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绘画,图中,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坐在左边,正指挥哥伦布和他的三粮船驶向一个小岛。几乎全裸的土著人(画得比欧洲人身材高大)(见有外族人出现)似乎正纷纷逃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南美洲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之前栽培在美国南部的棉花,现已扩展到了地球上每个温暖地带。

——摘自【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大国兴衰》(1865年)

材料三   全球化浪潮发展衍变至今已历500余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知名媒体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在跨入21世纪之前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全球化1.0阶段,浪成于微澜之间一西方列强抢占发展先机;全球化2.0阶段,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国际多边机制异军突起;全球化3.0阶段,山重水复疑无路一“逆全球化”亦已全球化。如套用以上提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际,全球化有望迈入全球化4.0阶段,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共构建。在新的国际情势下,世界各国理当积极以自身的发展、智慧引导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

——摘编自檀有志《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

材料四   人类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不会因为最近出现的“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治理难题等问题而终结、逆转或回到原点,而是意味着全球化的转折或再出发。全球化再出发的时代恰逢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中国为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案,并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平台。

——摘编自王森垚《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困境及中国因应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以上四则材料对研究全球化这一问题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应坚持的原则。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全球化困境下中国迎接“全球化4.0”的合理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明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将明代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材料二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全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羡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

——洪国起等Kl,k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暂时放弃金本位制带来的影响,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稳定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的?
6 .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融为一体,表现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公司开始对美国公司大规模投资。1990年,松下公司出资 61亿美元成为美国音乐公司及其环球电影公司的新主人。几乎同时,日本三菱房地产公司投 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洛克菲勒中心 80%的产权。日本公司的这些举措不仅令美国民众大为震惊,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广泛关注,国际舆论称“日本人要买下美国的灵魂”。可是,到 1995年,松下公司在亏损 30亿美元的情况下宣布其音乐公司易主,同年 5月,由三菱公司负责经营的洛克菲勒中心申请破产保护。日本人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日本人是公司的主人,因此所有的公司员工都必须服从他们的管束,接受日本的文化。可没想到,公司里的美国人根本不理会日本人的苦心,也不接受日本人的管理文化,纷纷辞职另起炉灶,日本人束手无策,以失败告终。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材料二     现代社会,人们吃,穿,用都要为商品所含的文化价值付费。有位广告人精辟 地指出:化妆品公同出售的并不是香水,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国家、企业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企业越来越注意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 60年代以来,绿色和平运动、环境革命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日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如欧洲共同体、非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贸易区等若干以传统经济文化联系为基础的区域市场和经济集团,它们的形成,除地区因素、经济互补外,还基于传统的文化联系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在美国投资失败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主要特点。
2021-07-0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2)-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7 . 1992年,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该理论
A.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B.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D.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中国政府收到怀特和凯思斯计划,就将之当作潜在的财政援助表示欢迎。与怀特提议类似,中国政府支持货币价值需用黄金定值,未经基金理事会同意,汇率不得更改。……在美英最终方案出炉前,中国官员认为中国“应该为弱国说话”,提议鼓励对于“相当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的投资。19446月,中国政府派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成功争取到了国土被侵占国家在决定基金原始平价的灵活度。

——摘编自(美)埃里克.赫莱纳《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政府提出的重建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9月起,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就如何建立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的谈判。美国仰仗其数倍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迫使英国最终忍痛放弃其“凯恩斯计划”。194471日,在美国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这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是美英两国逐鹿国际金融舞台的结果,是美国称霸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开始。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可以用美元支付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但是,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43年,中国政府甫一收到怀特和凯恩斯计划,就将之当作潜在的财政援助表示欢迎。与怀特提议类似,中国政府支持货币价值需用黄金定值,未经基金理事会同意,汇率不得更改。这与中国需要稳定的货币以吸引外资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的。在美英最终方案出炉前中国官员认为中国“应该为弱国说话”,提议鼓励对于“相当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的投资。19446月,中国政府派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会议上,中国表成功争取到了国土被侵占国家在决定基金原始平价的灵活度。为避免影响会议前途,中国代表团率先主动宣布增加认股额5000万美元,促成各国在认缴股份上取得圆满结果。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为5.5亿美元,投票权5750票,居世界第四位。

——摘编自埃里克赫莱纳《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提出的重建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