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1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史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史料二   从客观上看,后冷战时代以美国模式的全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模式在人类生产中也带来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人类共同治理全球化,终结这种自由放任的全球化。

——摘编自焦世新《冷战后的时代变迁与美国战略》

史料三   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过去数十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都先后进入换挡期,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如何让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主席《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1)从史料一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2)根据史料一、二,谈谈哪些问题需要全球治理?此外,还有哪些全球性的问题没有被提及?
(3)针对史料三中提出的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2021-08-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3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2 . 史料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面对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宣布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APEC经济技术合作。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世界第三,2010年则上升为世界第二,对恢复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史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史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1)根据史料一,指出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
(2)史料二中的“大变革大调整”指的是当今世界哪些发展趋势?
(3)史料三中的“世界新秩序”和史料二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本质区别?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2022-10-07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44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谁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在2007年达沃斯论坛上,各国政要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益,那么究竟谁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最富国家同最贫困国家人均收入比

在《全球不平等》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指出了从冷战结束前夕的1988年到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不同群体的收入变化情况。他发现处于全球收入排位40%~60%区间的群体获利最大,这个群体在这20年内平均收入增加了80%。这个体是“全球新兴的中产阶级”,主要位于亚洲的新兴经济体中。而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在这20年中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辉耀、苗绿主编《全球化vs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材料三       美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其占全球贸易额比重

年份贸易总额(万亿美元)占比出口额(万亿美元)占比进口额(万亿美元)占比
20002.04115.57%0.78212.12%1.25918.92%
20052.63412.38%0.9018.58%1.73316.08%
20103.24710.57%1.2788.35%1.96912.77%
20153.81311.50%1.5059.09%2.30813.90%

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其占全球贸易额比重

年份贸易总额(万亿美元)占比出口额(万亿美元)占比进口额(万亿美元)占比
20000.4743.62%0.2493.86%0.2253.38%
20051.4226.68%0.7627.26%0.6606.22%
20102.9749.68%1.57810.31%1.3969.05%
20153.95311.92%2.27313.73%1.68010.12%

美国与中国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及其占全球FDI比重

年份FDI流入量(美国)
(亿美元)
占比FDI流入量(中国)
(亿美元)
占比
2000314023.11%8065.93%
2005104811.03%116112.22%
2010198014.6%261218.81%
2015379921.56%256114.53%

(1)材料一中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用以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否矛盾,请加以说明。
(3)将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同时作为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认识?
(5)考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022-03-26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要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鲜明,史料清楚,逻辑严密。)
2021-07-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美国政府在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示要寻求与中国建立积极、建设性、全面的关系,但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中则指出:“中俄等修正主义大国寻求利用技术、宣传及胁迫塑造一个与美国利益与价值相悖的世界。”据此可知(     
A.美国追求超级大国地位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中美双方分歧难以调和D.美国秉持了冷战思维
2024-05-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时间表现
萌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形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发展19世纪后期到二战爆发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
深化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逐渐操控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以及为数过半的世界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使其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也给他国带来了“文化震撼”。随着“美国制造”的进入,其价值理念也随之涌入他国。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全球化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推手B.霸权主义下弱势文化难以保持民族特性
C.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决定经济发展方向D.国际格局的演变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
8 . 2011年中国提出:“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的依据是     
A.世界多极化不可扭转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D.文化多样化日益突出
2022-11-1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传播与文化殖民】

材料一   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工具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因特网为例,它的发展,使国家边界形同虚设,互联网也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青年人是对外来文化最敏感、最感兴趣,也是能较快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敏感人群,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敏感人群,使这一人群“同化”,达到“和平演变”东方国家的目的。这客观上加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冲突,构成了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全球化并未消除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相反,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在全球化时代,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弘扬文化的民族独创风格,不但不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这恰恰有益于解构当今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者试图借“全球化”之机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图谋,各国必须从文化主权的高度加以认识,并切实采取措施,对本国的文化子以适当的保护。要对全球化及其文化发展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要认识到反对文化殖民主义不是反对全球文化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出现的统一化发展趋势,而是反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西方化或美国化,要追求文化模式及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文化发展的自由化与非政治化,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时刻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

——以上摘编自岳振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西方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
2022-09-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它代表了全球人类交往的新的地理要素选择和文化空间的塑造,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的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A.有助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分享B.解决了全球性文化危机
C.消除了各国地理空间的限制D.加强了国际间经贸联系
2022-05-12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