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6次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水经》上称之为“大河故渎”;第二次发生在王莽建国三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到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河水渍决造成新的河床,分成东、北两支,分别从河北青县和山东无棣入海;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此时黄河之水进入淮河;第五次是元世祖二十六年(1289年),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承受;第六次发生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黄河再次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从195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复堤运动,到2020年年底,黄河河南段基本建成了标准化堤防。人民胜利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200112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框纽是黄河干流上又一个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调查表明,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沿岸的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逐渐向好。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苏武江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


结合历代治理黄河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3-04-0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蠃(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23-02-21更新 | 3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考向核心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西书七千部”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为春秋晚期的牺尊,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作牛形,牛腹中空,集盛酒、温酒为一体,牛鼻穿有一环。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它体现了贵族的奢靡生活B.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当地的牛耕技术广泛应用D.牲畜驯化影响了政治生活
2022-05-12更新 | 303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日本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称为“那拉克”,越南称为“乃普”,都有“n”的音,这些词语应当同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南方的稻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B.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
C.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步明显D.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代明确提出了“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生产指导原则。从《杂说》中可以看到唐人“少好”的基本做法是:仔细规划、多种经营、精耕细作、多种多收。这说明唐代(       
A.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B.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C.集体劳动方式不断得到强化D.农业生产呈现集约经营特征
2022-04-02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农民普遍缺少耕牛
C.农作技术已较成熟D.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沈廷瑞在《东畲杂记》中描述清朝前期江浙省濮院镇的农家:“近镇人家多业机杆,间有业田者,田事皆扈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由此可见,濮院镇
A.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C.农家经营重心发生变化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021-12-01更新 | 264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魏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绿豆、小豆等作物在地力恢复方面的作用。下表为魏晋时期农作物的轮作组合(部分)表。据此可知
田序轮作顺序
前作中作后作
1绿豆黍、稷
2大豆
3小豆
4大豆

(注:“前作—中作—后作”为一个轮作周期)
A.后世农作物已经被培育出来B.种植技术进步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C.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出现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出现重大突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A.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B.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D.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