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2022-04-29更新 | 1641次组卷 | 14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棉花和棉纺织业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闽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破坏了中国家庭手工业,尤以棉纺织手工业最为典型。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竞争力便相形见绌。因为洋纱便宜,许多农民购买洋纱代替土纱进行手工织布。1894年,闽粤地区的手纺业“已有如风流云散”,“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国的销量也越来越多,缓慢地克服了小生产者的顽强抵抗。洋纱洋布已经逐渐由沿海向边远腹地扩散。19世纪6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国年用布总量中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变化。
2022-04-29更新 | 283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2022-04-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材料二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洗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三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1949-1951年,梁思成干持北京城市规划期间.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居住区内部的构成,采用邻里单位的形式,一个邻里的人口约六、七千至一万人,邻里中心设施应包括文娱.福利设施和学校;中心周围是公园.体育场,儿童游戏场等。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应自成一区,独立设置,该区应与城市其它功能保持合理的关系。鉴于北京旧城的状况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特殊要求,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老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

——摘编自高亦兰·王蒙徽著《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长安城与古罗马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代长安城建设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价值。
2022-04-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初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宋太宗时设立“买马司”、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的良种马。这主要反映出宋初(       
A.国家管理的强化B.民族融合的发展C.边地贸易的繁荣D.军备建设的加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1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至46处。城市内商店可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定期草市墟市已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易场所。
时期2城市一般自城中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城中以坊为纲,坊下有街道胡同,组成街道、胡同的是城居铺户、行户。商人及其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有商帮的会馆。
时期3城市建筑规模发展,大致有城垣、官署、街道、市场、住宅、城郊建筑及手工业作坊区等组成部分。市肆集中在城市特定区域与官署区、住宅区严格区分开来,市场周围筑有墙垣,住宅区以闾里为单位。一些礼制建筑开始建立在城郊。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万讲》


如表是秦汉时期、宋代、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分别提取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信息,并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邝埜(ye),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埜(ye)奉命往南京察访阻滞钞法者,众谓将起大狱,埜(ye)仅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已通矣。”邝埜(ye)的做法旨在
A.刑政清简,维护货币金融流通稳定B.推动赋税制度的改革
C.宽刑省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2-04-16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明清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气候格局与朝代的对应关系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公元前1000年—公元1100公元1100年—公元1900
气候格局相对温暖期寒暖交替期相对寒冷期
大致对应朝代五帝时期—商朝周朝—北宋南宋—清朝
都城分布规律三河地区频繁迁移长安—洛阳—开封东西向波动迁移北京—南京—杭州南北向近海迁移

——摘编自杨帆、万炜《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某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9 . 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B.商业经营不受时空限制
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各县下辖场(城)镇出现较大变化。如威远县明代有12场镇,乾隆时为25个;金堂县清初4个城镇,嘉庆时有16个;镇宁县以前有8个城镇,乾嘉时有17个。据此可以得出
A.场镇数量增长反映当时商人地位提高
B.清政府比明代更加重视发展商业
C.明清西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西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