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由此可知司马迁
A.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调政府管理经济
C.看到了工商业的重要性
D.主张实行专卖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A.川商、徽商
B.川商、晋商
C.浙商、闽商
D.徽商、晋商
2019-05-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四   “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重大举措。
2019-05-1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律疏议》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19-05-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广西玉林市容县高中、陆川中学、北流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联合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李治亭主编的《清史》说:“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清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中介”指
A.市舶司
B.十三行
C.南洋大臣
D.买办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相较于明清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2019-05-06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C.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2019-05-06更新 | 80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9 . “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
A.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城郊草市的兴起
D.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农业经济的衰退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