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谣谚,即歌谣和谚语的合称,短小精炼,便于流传,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春不耕,秋不获。军不如县,县不如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据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选择材料中三个谣谚并分别加以解读,得出一个关于宋代历史的结论。(要求:解读深刻、准确,结论与解读要有内在联系,史论结合)
2022-05-18更新 | 57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练习(一)历史试题
2 .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2022-04-30更新 | 145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隋唐到元明清,大运河线路的改变反映了


图1隋唐大运河


图2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A.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增强B.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C.黄河水患得到有效遏制D.统治者巩固海防的需要
4 .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如图所示中国古代书院地域空间分布状态的变化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
C.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程朱理学世俗化倾向日益增强
5 . 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地区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县级城市数(个)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10.8279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1.31120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2.25138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11.3161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3.98132307

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6 . 西汉时,江南被视为“缘边”之地.朝廷对当地的“越人”“蛮人“往往“因俗而治”,“初郡无税”或“少输租赋”。东汉时,“蛮夷率服”,故“增其租税”与中原划一。这一政策调整
A.加速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推动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C.反映了江南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D.促进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流通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79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宋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材料二1905年立停科举后,由于新旧人才的选拔皆处于过渡交替状态,官员的录取及任用不断突破既有规制的藩篱,情况日复杂:一方面,抡取新人才之责转至主持新式学务的学部,因各方渴求西学专门人才,新式学堂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将近毕业,而各省已争先电调”,随着《奖励学堂出身章程》的出台,学部于考试学堂毕业生后,直接遣往各地任职,此举打破了唐以来取士与铨选分开的传统,自两汉后举士与举官再度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外务部、商部、巡警部、民政部等新设门乃至各省督抚扶新政之急需,纷纷强调各自行事的特殊性,开取司选的吏部,从不同渠道、不同地域频奏调官员与留学生,举官之权大有下移之势。

一关晓红《清季引入近代文官考试的酝酿与尝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至南宋进士籍贯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02-2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贞观十三年(639年)可以作为考察唐前期人口分布的一个截面。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数字推算,当时各道户数和人口数占全国总数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当时
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右剑南岭南
户数(%}13.099.068.9212.155.942.9913.281.8420.9811.75
人口数(%)l4.129.478.0812.876.383.2915.861.623.135.2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北方政治局势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
2022-02-1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史载,明代洪武朝自1371年至1397年共开科六次,各科进士共867人,其中南方籍进士620人,占总数的71%。建文朝开科一次,进士106人,其中南方籍89人,占总数的83%;永乐朝开科八次,各科进士共1819人,其中南方籍1519人,占总数的83%。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都城北迁产生的政治反响B.南方的社会秩序十分稳定
C.程朱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D.南方经济文化条件居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