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6-17高一下·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2 . 下图中有中国古代某项水利设施,该水利设施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坎儿井
3 .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种农具出现的朝代是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清
2021-11-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5 . 《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 .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是《史记》中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记载?
A.都江堰
B.“井渠”
C.鉴湖
D.郑国渠
2019-04-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某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秦国富强,使关中成为“金城天府”。该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井渠
2019-08-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学考 选考)选择题专项加强训练
10 . 我国古代有一著名水利工程。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深淘滩,低作堰,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请在下图中找出该水利工程的相应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12-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十一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