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中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0-08-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知识讲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核心素养卷-专题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定《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2021-07-07更新 | 5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并非从单一中心起源而向周国地区辐射的。例如,以前人们认为长江流域农业是由黄河流域传播过去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证明长江流域或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摇篮。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导致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北方形成耕耙耮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宋代,宋高宗曾下诏:“京西、淮南贩买牛耕,与免税三年。”明清时期,引进外来的经济物种,为了提高作物和禽畜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人们十分重视品种的选育、保纯和种子的保藏处理,并甚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农作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于安娜《中国古代农业的渊源和特点》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是英国农耕制度发生重要变化时期。12世纪时,英国引进“三圃制”,即将土地分为三部分,1/3休耕,1/3秋天播种小麦转年夏初收获,还有1/3在暮春播种燕麦、大麦或豆类,秋季收获;耕地以三年为期轮作。13世纪以后,畜牧业在农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突出。14—15世纪,特别是黑死病爆发以后,由于英国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资源充裕,农奴制逐渐解体,庄园组织名存实亡,农民获得土地的条件变得相对有利。在新的耕作制度得到广泛推广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先进的生产工具一重犁代替了传统的轻犁在英国普遍使用,而作为效率较高的挽畜,马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耕生产之中,马具备耕作速度更快,劳动时间更长的优势。中世纪晚期,英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创造出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郭华刘伟《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经济状况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英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及中世纪晚期英国农业的发展对今天中国振兴乡村经济的启示。
6 .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也很发达。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灌溉网。……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时间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数量/处

98

29

23

938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促使人们在水利建设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所谓“并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商、西周时代,农田水利主要以排为主,灌为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这与禹治水后积水有了很大消退,同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较为严重有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郭松义《水利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水利建设的变化及原因,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据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摘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
2019-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春季高二文科实验班月考历史考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