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 . 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2019-10-18更新 | 817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农业现实。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
初唐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
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
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2019-04-09更新 | 659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4月第2周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2019-02-27更新 | 3111次组卷 | 31卷引用:陕西省山阳中学2019届高考5月模拟试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部分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18-07-07更新 | 311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榆林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观察中国大历史,有两种不同的中心观,一种是中原中心观,以华夏-汉民族的中原文明为尺度,衡量历史与文化的大变迁。中原中心观预设了文明的汉文化/野蛮的胡文化之二元对立,似乎中国的进步就是中原文明如何同化周边蛮族的历史。以中原中心观思考南北问题,很容易陷入大汉族主义的陷阱。
另一种是拉铁摩尔提出来的长城中心观,将长城之内的农耕民族与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作为两个平等的文明共同体,考察二者之间的交往与斗争。长城中心观注重的是北方边疆(塞防)地域两大民族的互动历史,但对南方边疆(海防)是其研究的盲区。自南宋特别到了明代之后,瓯闽粤的海洋文化开始崛起,成为思考中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指出材料中包括的中心观,并逐一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18-01-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2017-02-24更新 | 434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7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大学区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2016-11-18更新 | 300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1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