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据《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一记载反映出当地(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普遍
2023-05-1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该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时间出处记载内容
南北朝《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南宋《 农 书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明代《沈氏农书》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A.精耕细作B.耕地充足C.男耕女织D.集体劳作
3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今南京、绍兴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铁农具;在江西、湖南也相继出土了东汉铁农具,有锄、铲、锈、斧等。湖南出土的东汉铁农具有锄、锈、斧等;三国时期桂阳都的耒阳县(今湖南)“出铁石”,设“铁官”。这反映了东汉至三国时期(     
A.江南精耕细作农业的确立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
C.南方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D.江南铁犁牛耕方式的成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 . 下图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

采桑图   耕种图      牧羊图
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B.社会生产多元并存
C.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7 .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汉代铁犁牛耕的场景,如山东滕县黄家岭汉代农耕画像石、陕西米脂东汉牛耕画像石、山西平路枣园西汉末年壁画牛耕图、江苏睢宁东汉牛耕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牛耕壁画以及山东邹城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等。由此可见,当时
A.画像石技术高超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粮食产量高D.牛耕使用范围较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汉时期对土地集约使用的情况,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相对更为普遍,在黄河与汉水上游之间的地区也样。而在南方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则仍在使用简单的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明显B.南方小农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C.灌溉农业普遍得到发展D.政治中心地带经济尤为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组图反映出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
A.刀耕火种B.集体耕作C.艰难脆弱D.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大量铁工具看,铲、锄、锸等手工操作工具居绝大多数。至1980年止,手工工具出土点有近40处之多,犁铧出土却较少,仅见七八处。即使在同时出土多种工具的同一墓葬中,犁铧数量也比手工工具少得多。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铁器与畜力联系并不紧密B.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革
C.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铁器D.小农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