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探析古代和近代经济的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可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主要有几种经济成分,并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
2017-07-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
(2)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
2011-12-26更新 | 8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