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农具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023-02-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     
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
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出土于东汉的画像砖(局部),整个画像砖描绘了多人从事狩猎、纺织、酿酒(包括汲水、运粮、烧煮、装坛发酵等环节)、饲养家畜的情景。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手工作坊初具规模B.庄园里的生产情形
C.男耕女织分工协作D.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4 . 据《魏略》记载,(三国时)马钧“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上述记载说明翻车(     
A.适用于江南地区B.借助自然力汲水
C.推广于三国时期D.提高了灌溉效率
5 . 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
6 . 【湖北水患与水利建设】

材料一   湖北地处长江流域中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唐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一方面向鄂西山地进发,这股浪潮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人们向江汉平原腹地进发。人们为了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地,修筑堤垸,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垸田”农业。宋代,江汉平原已修筑了大量的堤垸,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洪水的泛滥。元明清时期,随着大规模围堤筑垸的出现,江汉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患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加强。到了近代,洪涝灾害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摘自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

材料二   湖北政府组建后,就担负着解放军南下西进,武汉市市民、省直机关部队和以工代赈民工的粮食供应重任。·……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安排,湖北需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就当时的湖北而言,水患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水利是农业增产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国家正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全国各省踊跃支持。湖北作为解放区,不仅担负发展本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还担负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任。湖北作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区,农作物丰富,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长远看来,水患是阻碍湖北农业生产的根源。水利事业的进步是农业增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摘自唐娟《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湖北近代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湖北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7 . 《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关注(     
A.精耕细作B.开垦荒田C.休耕轮作D.改良工具
8 .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该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时间出处记载内容
南北朝《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南宋《 农 书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明代《沈氏农书》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A.精耕细作B.耕地充足C.男耕女织D.集体劳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已普遍采用牛耕,而在秦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牛耕发展则较为缓慢。这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A.最早出现牛耕技术B.农业耕作方式向其他地区扩展
C.青铜农具已被摒弃D.农业生产技术已发生巨大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带来的水利灌溉。人工水利灌溉,自前王朝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法老时期、托勒密时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帕勒莫石碑》铭文中记录着早王朝时期,埃及政府专门设有官员观测、记载尼罗河水位的变化,用于指导灌溉系统的运作。“因为尼罗河水位的上涨,随时可能淹没谷地,所以国王采取加固河口的办法.使河水回槽”。灌溉系统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土质因此得以改善。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需要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官员管理水利灌溉工程,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黄明辉《古代埃及农业水利灌溉探析》

材料二   奏汉时期以开始规划修建一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而著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灌溉发展的高潮时期。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先后加固和修建郑国渠和灵渠一其中前者为灌溉工程。汉代统治者在不断维修前代水利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引用泾水、渭水、洛水的灌区。引用渭水及其支流的有成国渠、灵轵渠等,灌溉面积从几万亩到几十万亩不等。为应对匈奴的南下侵扰.汉武帝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建立地方机构,移民屯田和发展水利灌溉工程。据统计.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767万,耕地为50600万亩。

——摘编自顾浩、陈茂山《古代中国的灌溉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水利灌溉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水利灌溉发展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