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在手工业方面推行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4)材料四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9-05-21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2-08-31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2)任意挑两个历史时期,分析一下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桔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 . 以下三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弋射收获”“舂米”“庖厨”。这些画像砖

图1“弋射收获”

图2“舂米”

图3“庖厨”
A.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
C.作为艺术品夸大了历史事实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1887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1.26亿市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2.99市亩,到l914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耕地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这一现象
A.说明地权分散的趋势不断增强B.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C.体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扩展D.导致了农村经济基本结构的解体
2020-03-03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