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 .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022-10-17更新 | 485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齐民要术·耕地》(北魏)中指出:“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此耕作要求(     
A.可以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B.旨在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
C.体现了因地制宜耕种原则
D.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 下图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

采桑图   耕种图      牧羊图
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B.社会生产多元并存
C.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将耕地依照边界以1步宽、240步长为标准划分成小块,两块这样大小的土地就是一亩。秦政府将100亩左右的土地分配给个体家庭,然后向其征收粮食、饲料、稻草及劳役和兵役。

——摘编自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


(1)材料一图中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
2022-02-22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知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考古发现统计,至今已发现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许多地区,北到辽宁、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南到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到山东、江苏等地。这说明当时(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成熟B.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
C.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渐推广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得到了抑制
2022-01-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普班)历史试题
7 .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汉代铁犁牛耕的场景,如山东滕县黄家岭汉代农耕画像石、陕西米脂东汉牛耕画像石、山西平路枣园西汉末年壁画牛耕图、江苏睢宁东汉牛耕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牛耕壁画以及山东邹城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等。由此可见,当时
A.画像石技术高超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粮食产量高D.牛耕使用范围较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诗经·载芟》描述当时的生产状况:载芟载柞(除草砍树),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千耦其耘”的生产盛况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取代。据此可知
A.男耕女织方式效率高于千耦其耘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基础形成
C.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D.春秋战国时期集体耕种方式消亡
9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021-10-07更新 | 205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魏晋十六国墓葬,墓中壁画遗存有诸多“牛耕”图像(图2,图3)。图像艺术表达方式夸张,体现了西域风格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向西北地区拓展B.中原人口大量迁往边疆地区
C.中原和西域经济交流条件成熟D.农牧互助缓解了人地间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