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下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宋代人地矛盾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首过两亿得益于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
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2022-02-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

进入明代后,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民之米谷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成为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产粮中心的,两次变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人张迁,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3)材料三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4-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所示是目前出土的13幅东汉时期的牛耕图画像石(包括2幅壁画)分布情况。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省份出土地点
陕西米脂、绥德、西安、陕北
山东滕县、邹城
山西平陆
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泗洪、睢宁

A.北方牛耕较南方更为普遍B.牛耕技术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C.犁耕技术出现多样化趋势D.精耕细作农业已经走向成热
2021-09-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的曲辕犁克服了汉代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操作起来更为灵活自如,尤其便于转弯,这对于“其田高下阔狭不等”的“南方水田”来说,是最为适用的,由于其较早出现于唐代的江南地区,所以又称为“江东犁”。这证明曲辕犁的使用(  )
A.推动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助于土壤保持其肥力
C.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从广东省的考古资料看,至1979年,战国时期的铁器仅有铁口锄、锄斧两件,而秦汉铁器则多达三百余件,而且种类丰富,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广州、佛山等地汉代墓葬中也发现不少陶牛的形象。这表明秦汉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区域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C.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强大D.精耕细作技术臻于成熟
8 . 西周时期的封君不仅可以世袭土地和人民,且在其封地内享有相对的政治、经济、军事.特权,然而战国时期的封君绝大多数不得世袭封土及人民,只享有衣食租赋之权。造成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诸侯争霸的剧烈C.等级制度的瓦解D.铁犁牛耕的推广
2021-09-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折射出古代中国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A.生产方式的逐步推广B.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C.铁器治铸技术的发达D.耕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2021-12-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这一变化表明
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B.人居环境已急剧恶化
C.土地兼并日益加剧D.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