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水利与中国历史】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总数中,北方的陕豫晋冀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汉、隋唐和宋,分别为81%、41%、6%;苏浙闽赣皖川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以上各时期分别为12%、45%、69%。战国时秦的地广人稀能吸引地狭的三晋农民,汉代郑白渠能“衣食京师亿万人口”,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明朝移民开发了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农田水利。“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不满乃至反对运河漕运的思想。“会通河全是人力做成,使水节节就制而为我用,功亦伟矣。然当时臣工,何不移此心力,共成西北水利,而顾为此以困东南,大巧反为大拙”,有人痛心于国家“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道光时才停止漕运,实行海运。

——摘编自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

材料二   《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摘编自王培华《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2023-04-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4月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四   



(4)精根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020-08-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部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农业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4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地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材料二   


材料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由外国内被的谢进式道略。1992—2002年是经济作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理论上破除了计划与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丰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概述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时间,并指出是何模式。
2019-12-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出国班)期末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019-03-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考(2月)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申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21-1925年各地农家经济商品化程度(表2)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18-07-22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展览三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列举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以充实展览内容。
(2)图1、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3有何内在联系?图三反映的社会现象有哪些突出特点?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三个展览拟定一个总标题。
(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19-07-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专题一、二检测试题

8 . 2009年的那一场50年不遇的大旱,使人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三: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材料四: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在治水的问题上下过一番苦工夫,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而治水所仰赖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农民无力自组织,只能在政府广泛动员的情况下才会行动起来。

——刘伟《治水社会的政治逻辑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析水工郑国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2、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简况及特点。

(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4)根据材料4,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修建与中央集权有何关系?

2018-02-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测试
9 . 2011年,全国各地的世纪大旱使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3: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2、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概况及特点。
(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沦海,西纲流纱”。随后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梁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颇(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果一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果、成国梁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果,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顺,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カ量。至2020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登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材料三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建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1-07-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