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官营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梦秦简《关市律》中提到“为作务及官府市”,这证明了官营商业的存在;在《金布律》《仓律》等书中都有官府出卖器物、原材料和牲畜的记载,盐、铁更是由官府垄断经营,利润巨大。《汉书·食货志》曾引援董仲舒的说法,商鞅变法后,官府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西汉初期在“无为而治”的大环境下,官营商业有所削弱,但汉武帝又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东汉把盐、铁统改为各郡国主管,实行“民营官税”,仅仅个别郡仍由官府经营采矿、冶炼和铁器销售,虽然东汉依然存在其他官府手工业部门,但总体上其官营商业的规模已经无法与西汉相比。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茶盐本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盐之税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官府经营茶盐,与民争利,实为下下策,不仅获利不比通商多,而且由于“利之所诱,虽曰刑人,号痛之声动乎天地,弗能禁也”,也极易导致人民的反抗、威胁朝廷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宋王朝又几次变异茶盐之法,或禁或驰,致使社会秩序更加不稳。因此进步的士人主张“今日之宜,莫如一切通商,官勿卖买,听其自为”,“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

——摘编自徐红《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西汉中后期强化官营垄断商业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商业的发展趋势,并论述材料二中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成化年间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这一趋势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B.弱化了对工匠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元代的手工业者被征调以后,便终身服役。明初也专门编制了匠籍,但是明代的工匠在为官府服役的时间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与元代相比,明代匠作制度(     
A.顺应了赋役合并的趋势B.赋予工匠更换职业的权力
C.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D.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如图为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一通体羹金、双手执灯媳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该文物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青铜器礼器平民化趋势凸显B.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D.中山靖王在诸侯中地位特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这说明当时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姓氏长勺
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锉刀工、釜工篱笆工
这说明当时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专有名词,如“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官营和民营的内在矛盾
B.官商合流趋势得到加强
C.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D.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占据战手工业生产的主流。
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
C.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萎缩
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分析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影响。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入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出现了“纳资代役”,即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的制度也得到了推广。这一变化(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体现了租庸调被两税法取代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扩大了官营手工业规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