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盐铁转属大司农管理,规定民间不许再私自煮盐冶铁,也不许私自贩卖盐、铁;公元前81年,汉政府颁布法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B.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C.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021-09-04更新 | 696次组卷 | 172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赣州厚德外语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代士大夫在家规中强调“男子以治生为急”,习惯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渐涉足商业营生。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商业的发达,明末兴起了商人刻书售书的热潮。这表明
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
B.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兴起
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2021-05-25更新 | 411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材料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187112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暖原编《帝国的回忆:<细约时报晚清观>》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020-08-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政府市场观念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中央集权的衰落D.坊市制度的完善
6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各个层面折射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 (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2021-04-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唐代是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顶峰。但是唐代后期,西北地区被吐著与回鹘交替控制,随后东北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了宋辽、金、夏的长期对峙,使丝绸之路出现了长达400年之久的壅梗局面。这反映出丝绸之路的兴衰
A.与沿途国家统治者的态度有关B.与朝廷政策变迁紧密相连
C.和海上贸易商路逐渐上升相关D.深受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8 .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招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摘编自陈震《宋史》

材料二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点石斋画报》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京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宋代京城发展的因素。
(2)与宋代京城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晚清上海城市发展有何新变化?并指出新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京城与晚清上海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4)材料四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0-06-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体现。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