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高祖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收繁重的商业税,极力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而宋代则出现了富商大贾在科举发榜时“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了当时的谚语“百里不贩榷(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司马迁轻视商贩
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B.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2015-10-28更新 | 23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沙市中学高一下第二次半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其上记载:“……口饼行黄立,磨行人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磨行人曹庆……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材料反映北宋时期
A.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B.官员盘剥工商业者的现象严重
C.出现手工工场
D.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12-05更新 | 46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鄂州市泽林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