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见下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77:50
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34:5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0:50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代以后,江南的苏杭嘉湖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桑蚕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种现象
A.源于白银货币化 B.表明小农经济已解体
C.使抑商政策松弛D.推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4 . 明朝末年,作为出版中心的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
A.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B.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C.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D.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自洪武八年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于是,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这个“钱并用”的局面大体持续到了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白银虽在禁止之,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白银却依然可见。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尤其是巨商富贾所进行的国内外贸易更是如此,此时的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间交易开始实际以白银为主。明代日益扩大的贸易量使得各方对稳定通货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便成为中外共同的趋势。对中国而言,海外市场的扩大与货币结构的压力使得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有了内外双重的需要,加上国内贵金属,尤其是白银产量的有限以及先前的大量流失使得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园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而九一八事变爆发,改变了国内“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格局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上海通用银两和银元兑换比例+颁布《废两改元令》,这样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这次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

——摘编自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6 . 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穆等姓。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B.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应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2019-12-24更新 | 306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北省龙泉中学、潜江中学2019年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B.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C.市场经济已非常成熟D.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8 . 隋唐时期,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9 . 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活跃
B.社会关系复杂
C.信用制度缺失
D.私订契约普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当过商贸、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这主要说明唐甄
A.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突破了封建经济的灌篱
C.主张推行农商并重政策
D.主张民众生产自由自主
2019-09-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