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因而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出口商品进口商品
原料半制品制成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189315.628.555.98.491.6
191039.82535.217.682.4
192040.121.139.428.571.5
193049.715.734.626.973.1
193648.312.339.544.555.5

——改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
时期 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
秦汉 大县万户以上 小县万户以下    
北周 一等
(7000户以上)
二等
(1500户以上)
三等
(1000户以上)
四等
(500户以上)
唐(开元) 上等
(6000户以上)
中等
(3000户以上)
中下等
(3000户以下)
下等
(1000户以下)
宋代 望县
(4000户以上)
上县
(2000户以上)
中县
(1000户以上)
下县
(1000户以下)
明代 上县
(粮10万石以下)
中县
(粮6万石以下)
下县
(粮3万石以下)

据上表可以推知(  )
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2020-10-22更新 | 990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5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2020-01-22更新 | 522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科试题
6 .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下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人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
A.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D.闽粤商人经济地位快速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 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B.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C.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D.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2019-10-17更新 | 63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自洪武八年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于是,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这个“钱并用”的局面大体持续到了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白银虽在禁止之,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白银却依然可见。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尤其是巨商富贾所进行的国内外贸易更是如此,此时的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间交易开始实际以白银为主。明代日益扩大的贸易量使得各方对稳定通货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便成为中外共同的趋势。对中国而言,海外市场的扩大与货币结构的压力使得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有了内外双重的需要,加上国内贵金属,尤其是白银产量的有限以及先前的大量流失使得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园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而九一八事变爆发,改变了国内“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格局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上海通用银两和银元兑换比例+颁布《废两改元令》,这样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这次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

——摘编自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