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以前市的发展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城市市区周围建立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限制市外交易。市门则按时开闭。市中有市楼,又称亭、旗亭或市亭,还设有管理市场的官暑,市场内的店铺、摊贩必须按销售商品种类分别排列。在市场交易的除私商的产品外,也有官府经营销售的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其他物品。市场各级官吏主要负责商贾的著籍登记,检验外来客商的符传,征收各种租税,督查交易是否按规定进行,有无贩运违禁品等,此外,还负责检验商品等级,评定物价,检验钱币的质量,定期检校度量衡,并维持市场治安等。秦、汉法律中的《金布律》《关市律》等,对市中交易和官吏的职责均有较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在秦代,是没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的,即使在首都咸阳亦是如此。虽然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了“市音夫”这一职务,但是,他与“邑音夫”一样,还是县的属吏。市啬夫专职市的管理,但级别太低。直到汉代,才出现了与县令、县长平级的、负有广泛职责的市令和市长。这与汉代工商业的繁荣、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陈乃华《论汉代的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场管理的发展并概括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市场管理的影响。
2022-07-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居住者大致可分为皇室、权贵、官吏、工商、一般城市居民及侨民等几种类型。居住区的分布基本上仍保持了仕者近官,工商近市的传统格局。皇室权贵府邸区,主要分布在城内宫廷区附近,独自成为一区,不与其他类型混处。而且这种类型的居住区,一般置于城东、南部的地势高亢方位,以示尊贵。官吏居住区则接近官署区,工商业者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毗邻中心街市的地带,其他地段则为一般居住区。晚唐以前,均以为聚居单位。进入晚唐,随着市制改革,此种封闭型坊制已难以维系,逐步向坊巷制过渡。北宋末期,旧坊制已彻底崩溃,城市都是按街巷、分地段组织聚居的。

——摘编自黄茵《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布局和居住》

材料二

1115世纪,西欧城市的法治和中世纪国家概念的逐渐兴起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中世纪晚期,民族国家的兴起给城市的法治特权带来了很大影响。在1112世纪,城市法治随着城市的兴起而经历了一个创建的过程,此时期的城市法治,初步地确认了城市和市民对内对外的权利和义务,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到1213世纪,随着国王、贵族和教会三个权力的起伏,城市法治的发展进入一个深化的过程,城市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认识更为深入。到了1415世纪,随着教权的衰落,贵族和教会权力逐渐向王权靠拢,城市法治也逐渐向王国法治体系靠拢,最终成为王国法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寸永芳《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法治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布局和居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法治实践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城市发展的共性因素。
2022-07-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自汉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带设置幽州,一直是中原政权东北边陲重镇。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横跨草原与东北,设置五京,改幽州为南京。辽朝将南京作为南向发展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辽朝最为繁盛之地,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辽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又被称为燕京。金朝后期迁都燕京,使这里成为金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为大都,北京从此长期成为统一国家的都城。

——摘编自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三   北京城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分不开,自古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由这里循太行山东麓南行,可以到达中原各地。往东北行,可以远至松花江和辽河流域,西北又通到今内蒙古一带。还有一条北运河,它是通往长江下游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北京城不仅为交通枢纽,而且距我国北部游牧地区不远,所以这里很早就成为汉族与游牧部族之间文化、物资交流的处所,并且进而发展成为地区之间的经济都会和政治都会。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京逐渐发展为统一国家都城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发展为统一国家都城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2022-06-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对“盛唐时期的长安”有这样的描写:长安是连接中国和中亚及更遥远国家的贸易路线的东端终点,它统辖着甚至超过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从亚洲各处来的人充满着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它可能是到那时为止已经建成的、经过全面规划的最大的城市,在它那雄伟城墙以内居住着约一百万人,另有一百万人住在城墙以外的市区。皇宫面朝南,有一条500英尺宽的中央大道通向南门,这条大道供大多数来访者和一切正式使节或信差使用。这种布局是要让所有来长安的人对帝国的权威和伟大产生难忘的敬畏之情的。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1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至46处。城市内商店可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定期草市墟市已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易场所。
时期2城市一般自城中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城中以坊为纲,坊下有街道胡同,组成街道、胡同的是城居铺户、行户。商人及其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有商帮的会馆。
时期3城市建筑规模发展,大致有城垣、官署、街道、市场、住宅、城郊建筑及手工业作坊区等组成部分。市肆集中在城市特定区域与官署区、住宅区严格区分开来,市场周围筑有墙垣,住宅区以闾里为单位。一些礼制建筑开始建立在城郊。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万讲》


如表是秦汉时期、宋代、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分别提取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信息,并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城市。他指出中国城市的一些所谓“非主流”特征:首先,城市功能的非商业性。“在中国,城市是个要塞及皇权代理人的治所”。其次,中国城市没有独立的市制,不具备行政主体法人资格。第三,中国传统城市没有市民阶级成阶层。“最重要的,城市的团体性格以及“市民的概念(相对于步野人而言)

从未存在于亚洲的城市,就算有,也只是些萌芽罢了。”第四,中国传统城市“不存在有类似西方可以代表市民的共同体(例如市参政会)”。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城市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凡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字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

——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都的选址要顾及政治统治、军事防御、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等许多方面的要求,而除了社会基础之外,上述方面都与古都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都的选址包括相对位置(大位置)和城址(小位置)两个方面,相对位置是古都在全国范围所处的地域,它是随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古都的个性和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摘编自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之一长安洛阳的兴衰》

材料二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的中部,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当时关中地区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汉书》中描述“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早在战国末年和秦时期,关中地区就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其南为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而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在当时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长安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险要,“阻三面而守,独以--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定都长安也和当时中原政权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在汉朝初年时,北方的匈奴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长安以前作为周、秦的首都已经初具规模。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定都长安的条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以前,城市和市场严格执行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时至两宋,交易膨胀和市场扩张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束缚,“侵街占市”的现象愈演愈烈,代表着封闭、限制的坊墙被摧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市场时间也一改“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的夜禁制度,开启了城市夜生活的序幕。从墙内遍至全城,从白天贯穿黑夜,两宋都城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突破了以往,以“开放”“自由”的面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张启龙、徐哲《两宋都城转型探析——基于汴梁和临安“流动性”的考察》

材料二   “坊市合一”促进了宋初商品交易的繁荣,同时为市民文化娱乐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集演艺、市集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勾栏瓦舍,正是为适应市民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创设的。“它标志着文化艺术的演出不再囿禁于宫廷、寺院与豪门府第。艺术开始拥抱社会大众。”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鲍震培《宋代市民文化与曲艺勃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