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B.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农耕技术的不断提高D.由北向南的开发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2019-04-18更新 | 257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政府的发展战略调整B.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C.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D.江浙经济结构根本改变
2018-11-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谚语。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4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比较图

材料二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是突破国家和地区障碍,可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经验推广、复制到“一带一路”等区域,加强多边或双边区域合作;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路一带的重要纽带,在一路一带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根据图4和所学知识,比较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有哪些不同点?长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比黄河文化更具有开放性,请分析原因。

(2)根据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你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有何认识?

2018-05-25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一中2018届高三5月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世纪,珠江三角洲地区更多从事外贸和经济作物的生产,而岭南其它地区单一生产水稻,供应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织、陶瓷业还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这表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A.促进了生产专业化
B.集中在珠江三角洲
C.促进了区域性社会分工
D.冲击了自然经济
2017-10-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