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400万贯100
10041008450万贯113
1055700万贯175
10641068806万贯212
1077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篇》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021-04-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天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018-04-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钢城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三宝:粮食、器物、财富)绝,虞(虞 : 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周书》

材料二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史记》

材料三 “夫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捕豹翠,消蔲力,散布泉,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岂不谬哉?后世淫邪,增之以郑、卫之音,民弃本趋末,技巧横出,用意各殊,则加雕文刻镂,傅致胶漆丹青、玄黄琦玮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王者行之於朝廷,匹夫行之於田,治末者调其本,端其影者正其形。”

——(西汉)陆贾.新语校注[M].王利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材料四 “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清)薛福成.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汉初怎样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陆贾有关农商的观点。材料四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对待商业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2021-12-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轻商”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春秋时代,农商并重,无轻重之举,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非低下。农商“本末之分,始于春秋季年,首创人应为越之计然”,“此后一百二十余年,乃有秦国商鞅重农政策之创导”。战国“是从农商并重到重农轻商的转变时期”。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摘编自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二   春秋战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形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封建王朝长期推行,对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农业是古代社会决定性的产业,农业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国家的盛衰存亡。重农抑商政策,还有着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并使结构优化的一定合理性。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农轻商”政策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2020-08-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继续推行抑商政策,汉朝封建政权利用经济法规对商贾打击十分严重,从此成为了一个历朝历代相沿不变的传统政策。盐铁专卖法与均输平准法,不仅在汉代是“抑商”的有力工具,而且后世也多采用,成为中国封建制经济法的重要内容。越到后期,惩治“私盐”的条例越多,处罚也愈加苛酷。明清两代对茶叶的私营限制也很严,法律规定“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治罪”,“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

——摘编自秦语萌《制度经济学框架下重农抑商政策的变迁》

材料二   1953年修正税制实施后,修正税制变更了营业税纳税环节,曾规定经批准的私营专业批发商不纳营业税。执行以来,由于批发标准难以确定,批零业务不易划分,因而形成经营同一行业的私营批发商,其价格、成本虽大体相等,而税负、利润则不一致,纠纷很多,殊不合理。由此造成了资源不均衡的结果,助长了批发商特别是大批发商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了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批发阵地的下降。为此,中央决定对已批准不纳营业税的私营专业批发商复征营业税。

——《差异化税收制度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工商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1953年后的新中国对待私营商业发展的异同。
2019-08-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2019-05-24更新 | 194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2019-05-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四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捷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4)精根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年292900
1850-1879年7215498
1880-1911年156011838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中国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9-07-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进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
么影响?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