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康熙认为“国家所重,惟在养民”;雍正强调“朝廷设官置吏,原以养民”;乾隆提出“贮粟养民,乃国家第一要务”。这体现了他们
A.以民为本的思想B.民贵君轻的主张
C.强化专制的意图D.富国强兵的夙愿
2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020-10-26更新 | 294次组卷 | 129卷引用: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 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题
3 .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研究历史,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思想的、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发现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派学生子路去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不止一次遭到这样的不幸了?”她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可怕啊!”

——译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   请看某同学画的一幅漫画及注解。


材料三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材料四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凤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故事反映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该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始于什么时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3)请写出材料三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根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2019-12-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4 . 古代中国的统治阶级总是要想方设法加强对小农经济的控制,主要是因为
①一家一户是一个基本单位
②农民承担了国家的大量赋税
③农民是国家军队的主要来源
④农民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08-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绪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6 .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2019-01-30更新 | 279次组卷 | 24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2
7 .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019-01-30更新 | 3925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题

8 . 【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018-11-07更新 | 1812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这主要体现了南宋时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活动转向海外
C.发展经济商业立国
D.实施鼓励移民之法
2018-09-29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0 . 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其规定主要是为了
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
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
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
2018-08-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