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时期,土地商品化的趋势加速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与此同时,经商、务工与营农之间的经济收益差距已成为现实的社会认识。工商业经营的丰厚利润使人们趋之如鹜,弃农经商的盛行成为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面对商品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统治阶级开始思索解决的办法。

——宋娟《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政策渊源》

材料二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裳、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幻想关上“天朝”的大门,以永保长久统治。但是,这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殖民地,闭关政策既不能影响和改变外国资本主义本性,也不能妨碍它们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发展,反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造成了沉闷、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它是徒劳无益而且十分有害的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导致“土地商品化趋势加速”的制度因素。当时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阶级解决此“忧虑”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朝的闭关政策。
2020-09-0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4 . 国家制度和政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下图)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况那样一,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

(3)材料三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分析其国际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