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型企业主要特征有哪些?
2019-09-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2)给句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便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危机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中国工商业发展史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1)材料一中“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是指什么政策?简要分析从汉到清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