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后期,王室大臣虢文公为了规劝周宣王行籍田之礼说过:“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于是乎出,民之蕃庶(繁衍)于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繁殖)于是乎始,孰庞纯固于是乎成。”

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最早系统地阐述重农思想的开端。商鞅是把重农思想发展到重农抑商思想的第一人,在《商君书》中,他提出了“本”“末”二字,认为“治国能持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杂色丝带)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同时斥责“商官技艺之士”不劳而获,是不生产财富的社会寄生虫,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从韩非起,我国就明确提出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思想。

——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产业化的推进,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周诚大胆提出了“新重农主义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承认并遵循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规律,但是要彻底摈弃农业是社会财富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源泉的古典重农主义观点;在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有巨大贡献的根本前提下,正视农业的先天困境,进而确认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唯农业独尊”的传统农本思想势必被农工商一体化趋势取代,即由农业、工业、商业这三个产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农工商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整个农村走向富裕的经济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涉及“三农”的重大制度变革。

——摘编自徐敬《论现代化视野下我国农本思想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本思想产生的条件,并简评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新重农主义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理论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当代重农思想在内容上的异同。
2022-04-1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汉农业的发展。另外,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依赖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同时,一些商人为了发财致富,趁着资源紧缺而囤积物资,并利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西汉时期,汉武帝大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目的之一就是让“鄙夷商人”成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从而加强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摘编自张丽慧、郭家慧《“重农抑商”背景下西汉农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诚然,剧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扬州奴“败子回头”的故事,引出俭成奢败的教训,也表彰了东堂老的信义行为,但剧本始终贯穿着更深刻、更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作者对商人阶层的认可。《东堂老》这种重商、颂商思想的形成无疑与元代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关联。

——摘编自戴汝庆《从<东堂老>看元代中后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前中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东堂老》对研究元代商业史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了“神农氏”《商君书》指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秦始皇在琅琊碑文中书写“上农除末”,汉代“驱民而归之农,盐铁官营”,唐“官家不税商”,宋“商贾不通,财用自困”,明清“农产品贩卖成风”“南方大量城镇涌现、工厂作坊繁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思想延续至今的原因,并列举新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022-03-06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基于对传统农本思想的深刻认识对其做了修正,他认为,本业比末业更重要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的,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末业比本业更紧迫,更重要,应放在更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和发展。

甲午战争失败的沉痛教训使梁启超从中认识到,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他还批判片面仿效西方国家一味强调商业而轻视农业生产的错误思想,指出西方国家在大力发展商业的同时仍将农业作为根本产业,因此,他极力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张謇等人也指出农业的基础作用。众多有识之士的认识和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重视和大力发展近代农业也成为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

——摘编自李新《中国近代以来重农思想演变研究》等

材料二   一方面,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沙俄、日本、英国等国对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及台湾更是觊觎已久,必欲得之而后快;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增长缓慢,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边疆地区则有大量未经开垦的土地,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主张移民实边。

——摘编自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重农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重农思想的表现,并进行简要评述。
2022-04-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写道:“管子日:‘仓廪足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晁错在《论贵粟书》中提出“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摘编自宋芳《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到当代重农思想之嬗变》

材料二   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不能不对洋务时期形成的“重商思潮”进行反思,去重新探寻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再加上西方农学新知东渐的催生及对多年来中外商战效果的感悟,使他们在不怀疑工商业对于国家利益固有价值的前提下,重新认识到农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故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强调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富强之道。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尤为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无所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1898年4月,张之洞也上奏称,富国之道“不外乎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

——摘编自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期重农思想产生的原因及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的重农思想与西汉初期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
2021-06-0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赢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1-06-01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金陵中学、海安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最后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