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2 . 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简易图



材料三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2)据材料二所示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

3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指出,“世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私通不得,即掇夺随之。”请求朝廷允许福建商民在近海与外通商。不久,谭纶之后的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民利用隆庆改元政治布新之机,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凑议迅速得到穆宗朝廷的批准,从而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

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但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此外,“自纳饷过洋之利开,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