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2 . 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2022-06-05更新 | 1950次组卷 | 16卷引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在《明实录》所收录的皇帝谕旨及大臣奏疏中,“抑末”一词出现了6次,而“通商”一词出现了15次。这折射出明朝
A.政府决策顺应地理大发现潮流B.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
C.新经济因素推动外交方针调整D.重农抑商不符合统治需要﹒
2022-01-1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三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1684年,清廷设粤海关(广州)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江海关(松江),监管货物进出口和收取关税。还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清廷
A.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
C.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系D.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必须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有效防止外国资本的入侵B.直接导致了鸦片走私猖獗
C.促使清廷的关税收入锐减D.阻碍中国与世界潮流接轨
6 . 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朝中期,有关开海禁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这说明,明中期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1567~1644年),在东亚海域,东来的西欧殖民者为争夺中国商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商业竞争:西班牙殖民者以(菲律宾)马尼拉为基地,把墨西哥银圆经大帆船贸易航线载运来换取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葡萄牙殖民者则利用留居澳门的优势,把中国商品转运到日本、马尼拉等地以牟利。此时在中国国内,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海贸易,于是大量的贸易船涌向海外,使当时的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

材料二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于17938月至10月在北京访问期间,即向清朝提出要求:一.请允许英国商人前往舟山、宁波和天津等港贸易……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商馆;三、要求清朝给予舟山附近未设防的一处独立小岛,作为英国商人存贮商品的场所;四、要求仿照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先例,请给予广州或澳门附近的一处地方,以便英国商人自由居住;五、要求清朝废除对英国商人征收的自澳门至广州之间的货物通过税;等等。

——摘编自陈尚胜《清朝前期与英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初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中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并简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英国对华主要经济诉求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021-06-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贵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清代粤海关的行商作为获得政府特许专事对外贸易的商人集团,也承担着管理外商的担保责任。行商负责征税,并须向政府提供海外珍奇。某家行商一旦破产便会被流放到伊犁,同时其它行商须代其偿债。这说明行商
A.具有官商双重性质B.垄断国内外贸易
C.商业经营范围广泛D.阻碍了社会进步
9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旨规定:“(浙江)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此规定
A.旨在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B.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表明海禁政策已趋向放松D.禁绝了中国商人的对外交往
10 .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A.重农抑商政策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D.朝贡贸易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