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发展国内商品经济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09-02更新 | 154次组卷 | 6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据表可知当时
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
时间厦门舟山广州澳门
康熙3年一康熙61年22145015
雍正元年一雍正13年1013810
乾隆元年一乾隆18年0117810
总计231415615

A.广州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B.政府不断放松对外贸易管理
C.沿海地区丧失了贸易自主权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出现
2020-04-20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这表明
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
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
4 .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7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上海地区
B.珠三角地区
C.苏杭地区
D.天津地区
9 . 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 .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长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