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有学者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西欧各国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8000万两以上。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了白银的货币化B.表明了闭关锁国政策失败
C.说明中西方的贸易额巨大D.不利于我国工商业的发展
2 .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C.海禁主旨在保证外贸优先D.清代贸易统计数据严重失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4 . 据《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一书统计:从康熙39年到乾隆16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西欧各国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6800多万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在中国处于统治地位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6 .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雍正年间乾隆中期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786两0.8万~0.9万两10793两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较少1万~2万两5万~6万两8万~10万两
山海关关税较少1万~2万两3万~4万两10万~11万两
合计数千~1万两3万~5万两9万~11万两20万~24万两

上表内容表明清朝
A.对外政策有所调整
B.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
C.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D.经济受到外国资本冲击
7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