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帝多次下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死,货物没入官府……原先最为担心的海上威胁已消除,但群臣对是否开放海禁意见不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各省的地方官别认为海外贸易有利于国计民生,要求开放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下令取消海禁,开放海外贸易,分别设立粤、闽、渐、江四海关……然而,清廷对“外夷”来华始终存有戒心,对国内民众大批外出,或留居南洋,或聚集海上,也深感忧虑,怕对海防构成威胁。故自康熙后期开始,清是对通商口岸、外贸路线、出海时间等,不断加以收缩和限制。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还在军事革命胜利在望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三项外交方针。第一,是“”。就是不承认旧政府同外国政府所建立的外交方针以及所缔结的一切条约,任何国家必须在尊重中国领土和断绝与国民党政权外交来往的基础上,重新与新政府进行建交谈判。第二,是“”。就是不急于取得资本主义各国的外交承认,要争取在肃清一切内外威胁和各种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影响后,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谈建交问题……第三,是“一边倒”……促使新中国采取如此彻底的革命外交的方针的,根本上在于共产党人有着完全不同于国民党人的意识形态……新中国的外交选择,带有鲜明的阶级革命的色彩,即使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奎松《在毛泽东“革命外交”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两次变化,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两次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①②所对应的外交方针,并提炼影响新中国“革命外交”的两大因素。
2022-05-3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   “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马戛尔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为维护西北疆域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分析其动机。结合所学,并概述该政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摘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篇》

材料二 宁波人万表在他的《海寇议》中说,海商往往“依附一雄强者以为船头,或五十只,或一百只,成群分党,纷泊各港”。这样的船头,便成了倭寇的领袖,如王直、徐海。明朝人谢杰在《虔台倭纂》中说:“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寇禁愈严愈繁盛”。

——摘引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伍·明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统治者“宰相既罢”之后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该机构不能完全取代宰相的原因。
(2)导致材料二中“商转为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阐述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06-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时期的开放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然这种开放是有限的。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整理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雍正、乾隆两朝为例,说明清王朝实行“有限开放”的具体表现。
(2)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逐步对外开放的史实。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时代意义。
2020-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中国经济网:1979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王朝实行了什么政策。在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下,分析明清王朝廷续的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特殊政策”是什么政策。以福建省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
2018-12-0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图(见图8)

材料二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黄遵宪《番客篇》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呈现对外贸易情况。

(2)根据材料二黄遵宪的《番客篇》诗,指出清朝政府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该政策具有怎样的性质?“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道出了该政策怎样严重的后果?

2018-01-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明太祖实录》卷205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1)概括材料一明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017-07-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明太祖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仅有的朝贡贸易不断赔本,以致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停止。“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1567年隆庆开关,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清初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为断绝对郑成功等反清武装的物资供应,顺治帝实施禁海和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这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1683年统一台湾后实施展界,第二年设江浙闽粤四省设海关,开关贸易。随着殖民者东来,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颁布《防范外夷条规》,建立“公行”由官方特许的商人垄断外贸。外国人来只准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做买卖,且必须经由公行办理,住“夷馆”内,期满必须离去。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清朝海外贸易的大门越开越小。

材料2: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迎接马戛尔尼使团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始终关注的是觐见的礼节问题。而对使团携带的给中国皇帝大量珍贵的礼物,诸如天体运行仪、天文望远镜、地球仪、计时器、榴弹炮、毛瑟枪和连珠枪,一艘当时英国最先进、装备有110门重炮的军舰模型,当时代表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以及各种工艺品、反映欧洲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绘画等毫无兴趣。马戛尔尼曾邀请清朝名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器操法,不料福康安回答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材料四: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一这真是一神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五: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但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分洋人之利,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l)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晚清政府闭关与开关的认识。

2017-05-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第11周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