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购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的本质差异
2021-01-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2019-04-2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本质差异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基本格局。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3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货,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将所有沿海船

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蛑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海禁政策及其结果。

2018-03-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专题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9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测试文综历史部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资本论》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3)材料三中清政府实行的“人为地隔绝于世”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0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9 .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
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2010-07-26更新 | 7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